转鼓造粒技术是复合肥、化工及部分药品生产中常用的颗粒成型工艺,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转鼓的旋转运动使物料在滚动过程中粘结成粒。以下是技术要点及关键控制参数:
一、设备结构要点
转鼓设计
倾角:3°~5°,确保物料有效滚动且不过度堆积。
转速:根据直径调整(通常10~20r/min),影响颗粒紧实度与产量。
内壁结构:采用菱形或波浪形衬板,增强物料剪切力与成粒效果。
辅助系统
喷淋装置:均匀添加液体粘结剂(如氨水、磷酸等),控制局部湿度。
刮板装置:清理鼓壁黏附物料,避免结块。
二、原料处理要点
基础物料
粒度:粉末粒径≤2mm,过细易黏结,过粗难成粒。
水分:原料含水量需≤5%,防止预先结块。
粘结剂选择
类型:根据物料性质选用无机酸/碱液(如磷酸、氨水)或有机粘结剂。
添加量:通常为干基物料的5%~15%,需实验确定最佳比例。
三、工艺参数控制
进料速率
需与转鼓转速匹配,过量会导致颗粒破碎,不足则降低产能。
温度管理
进口温度:控制物料初始温度(如40~60℃),加速化学反应。
出口温度:通过通风调节,防止高温导致养分流失(如尿素分解)。
停留时间
根据颗粒强度需求调整(通常5~15分钟),过长易过粒,过短则松散。
四、颗粒质量控制
成粒率优化
粒径分布:通过筛网控制出料口尺寸,分级回料循环造粒。
强度测试:跌落测试(>95%颗粒完好)或压力测试(>10N/粒)。
粉尘控制
负压系统:转鼓内保持微负压,配合旋风除尘+布袋过滤,回收率>98%。
五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
颗粒松散易碎 粘结剂不足/转速过快 增加粘结剂或降低转速
大颗粒过多 转速过慢/液体过量 提高转速或减少喷淋量
鼓壁结料 刮板失效/湿度不均 检修刮板或优化喷淋均匀性
养分分层(如氮流失) 高温+长时间停留 降低进口温度或缩短停留时间
六、维护与升级方向
智能化改造:添加在线粒度监测与自动反馈系统,动态调整参数。
节能优化:利用余热回收预热原料,降低能耗。
多功能化:结合包膜工艺(如添加缓释剂),提升肥料利用率。
总结:转鼓造粒的核心在于平衡“机械力-化学粘结-水分控制”三要素,需通过小试确定最佳参数,生产中定期检测颗粒强度与养分均匀性。
上一篇:动物尿液如何发酵成肥料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