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盘造粒不成粒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,需结合原料特性、设备参数及操作条件综合排查:
1. 原料因素
含水量不当
过干:无法形成有效粘结,颗粒易松散。
过湿:物料黏结成块,难以形成均匀颗粒。
解决:调整原料湿度至最佳范围(通常需实验确定)。
颗粒分布不均
粉料过细或含大量粗颗粒,影响滚动成粒。
解决:筛分原料,确保粒度分布均匀。
原料成分问题
若含黏性差的成分(如纯砂),需添加粘结剂(如膨润土、淀粉等)。
2. 设备参数设置
圆盘转速与倾角
转速过高:离心力过大,物料被甩至边缘,停留时间不足。
转速过低:滚动不充分,难以形成颗粒。
倾角过小:物料堆积,流动性差;倾角过大则停留时间过短。
解决:根据物料特性调整转速(通常5-15r/min)和倾角(5°-10°)。
圆盘边缘高度
边缘过低:颗粒未充分长大即被排出。
解决:适当加高边缘,延长滚动时间。
刮板/刮刀设计
刮板磨损或间隙过大,无法有效切割颗粒。
解决:检查刮板磨损情况,调整刮板与盘面间隙。
3. 粘结剂问题
添加量不足:无法有效粘结颗粒。
粘结剂选择不当:如亲水性/疏水性不匹配原料。
混合不均匀:局部粘结剂过多或过少。
解决:优化粘结剂类型、用量及混合工艺。
4. 操作环境
温度过高:加速水分蒸发,影响粘结。
环境湿度过大:颗粒吸潮变软,易粘连。
解决:控制环境温度(如15-30℃)和湿度(≤60%RH)。
5. 设备维护
盘面磨损或积料:降低滚动效率。
喷淋系统堵塞:液体粘结剂分布不均。
解决:定期清理盘面,检查喷淋系统。
排查建议
小试实验:取少量物料调整参数(如湿度、转速),观察成粒效果。
逐步调整:先固定其他变量,单一调整某一参数(如先优化含水量,再调转速)。
设备检查:确认刮板、喷淋系统、盘面状态是否正常。
通过系统性排查,通常可定位具体原因并针对性解决。若问题复杂,可结合物料分析(如颗粒休止角、压缩指数等)进一步优化工艺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