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式造粒机作为粉体制粒的核心设备,在有机肥生产及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。以下是盘式造粒机成球的一些关键技巧:
一、设备结构与参数调节
盘体倾斜角度:
盘式造粒机的盘体倾斜角度可在35°-55°范围内无极调节。根据物料特性和生产需求,选择合适的倾斜角度。
转速调节:
当处理密度在1.2-1.6g/cm³的粉料时,最佳转速通常为盘体直径(米)乘以10-12r/min的经验值。例如,直径为3.2米的造粒机,转速可选择32-38.4r/min(实际案例中采用了34r/min)。
刮刀系统:
刮刀安装需保持与盘底3-5mm的间隙,角度调整为与盘体旋转方向呈15°夹角。这样既能有效剥离粘壁物料,又不影响颗粒滚动轨迹。
二、物料预处理
含水率控制:
粉体含水率需控制在12%-18%区间,采用微波水分仪实时监测可确保波动范围在±0.5%以内。
粒度分布:
要求80%物料能通过80目筛,超细粉比例不得超过15%。必要时可配置气流分级机进行粒径调控。
粘结剂选择:
粘结剂的选择需遵循相似相容原则。例如,处理硅酸盐类物料时,优先选用硅溶胶而非羧甲基纤维素。
三、操作过程中的动态调节
布料方式:
初始布料阶段应采用分层铺料法,先投入底料形成5-8mm的缓冲层,再均匀撒布新料。
喷液量调节:
如配备PLC系统,可实现喷液量随转速自动调节。例如,当转速从25r/min提升至30r/min时,雾化喷枪的流量可由12L/min线性增加至15L/min,确保液固比稳定。
温度控制:
成核区(盘底1/3区域)的温度建议保持在50-65℃,可通过红外测温仪监控。温度每下降5℃,需相应增加3%的液体添加量。
四、成球后的养护处理
陈化处理:
刚出盘的湿颗粒需在流化床中陈化40-60分钟,湿度维持在75%RH以上,使晶桥充分形成。
干燥工艺:
采用两级干燥工艺,先在较高温度(如120℃)下快速脱水至含水率8%,再降至较低温度(如80℃)缓速干燥。
五、筛分与打包
筛分系统:
配置概率筛与旋振筛组合,前者去除超大颗粒,后者精确分级。通过调整筛网倾角(如由5°调至7°),可提高筛分效率。
打包储存:
将筛分后的合格颗粒进行打包,储存或销售。注意防止颗粒受潮、破损或变质。
六、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
设备维护:
每周检测盘体动平衡,允许偏差不超过0.2mm/m。轴承润滑采用锂基脂与二硫化钼的混合油脂,每运转400小时补充润滑剂。刮刀磨损量达到原始厚度1/3时必须更换。
故障诊断:
如出现颗粒粘连现象,应检查物料pH值是否超出粘结剂适用范围,或盘体温度是否低于露点温度。粒径分布不均可能与布料均匀性相关,可采用旋转布料器替代振动给料机进行改进。
综上所述,盘式造粒机成球技巧涉及设备结构与参数调节、物料预处理、操作过程中的动态调节、成球后的养护处理、筛分与打包以及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等多个方面。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提升成球率和颗粒均匀度,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。
上一篇:有机肥生产厂国家怎样补贴
下一篇:返回列表